2012年8月11日 星期六

南宋怎樣才能避免滅亡

對今日台灣蠻具參考價值的文章

歷史上,南宋是一個商業極為發達的朝代,商業繁榮遠遠超過了其他朝代,海外貿易和國內貿易異常發達,在政治上,南宋也是歷朝最開放的社會,南宋的知識分子擁有很高的社會地位,還有很大的言論自由,從來沒有聽說知識分子因為言論被誅殺的例子,然而這樣一個優秀的朝代,卻被野蠻的蒙古帝國滅亡了。

蒙古入侵南宋也並不是那麼容易,總共歷時長達50多年,遭到無數次挫折和失敗,甚至蒙古大汗也命喪南宋的石炮之下,南宋抗蒙50多年,比他強大的金不到30年就滅亡了。如果拿南明抗清短短的20年則更明顯了,可見南宋的戰鬥實力還是非常強,可惜最終還是沒有辦法避免滅亡。

1279年,南宋的殘餘勢力被蒙古軍隊逼到了廣東崖山一帶,在這裡發生了一場歷時20多天的大海戰,雙方投入兵力總計50萬,結果南宋慘敗,海上浮屍10萬,經此一戰,南宋最後一支抵抗力量被徹底消滅,陸秀夫帶著年幼的小皇帝投海而亡。

實際上,南宋的滅亡並不是注定的,如果策略得當,南宋完全有另一種方法來避免最終的滅亡。

定都南京

北宋定都開封就有很大的爭議,而南宋定都杭州而不是南京就更是錯上加錯了。

古代國家選擇首都是一門很大的學問,首都需要位於交通樞紐處,這樣既有利於對全國的政治控制,同時又保證對首都的經濟供應,並且首都的地理位置需要適合防守,要能方便地抵禦外部的侵略行為,最後首都附近要有一塊能生產糧食的平原,以保證首都糧食供應。

北宋建立之後,定都開封。但趙匡胤經常有遷都的想法,因為開封這地方非常不易於防守,周圍都是大平原,打起仗來四面受敵,因此很多人認為應該遷都到洛陽,最好是選擇有山川之固的長安做為首都才是正解。

冷兵器時代的中國,從軍事防守上看,長安的確是最佳的首都建都地,幾乎四面都是高原,東有黃河天險以及易守難攻的潼關天險(函谷關),東南是武關,西南是大散關,西北是蕭關,內部的關中平原自然條件好,糧食供應充足,長安位於四塞之地,易守難攻,進可攻,退可守,防守得當的話,外敵根本無法入侵。

長安

長安地形圖

可惜,長安與洛陽在唐安史之亂之後,均遭到了很大破壞,幾成廢墟之地,而開封位於水陸要衝,交通便利,在漕運上則已無黃河天險,大大縮短了與江南的距離,通過汴河運來的漕糧足以維持開封百萬人口的生存以及宋朝的運轉,因此北宋在開封建都也有一定的考慮,可惜開封易攻難守,北宋最終亡國也是因為都城開封被攻破導致。

北宋之後的南宋繼承了前任錯誤的建都理念,與金對峙的南宋本應該選擇建都南京,南京既在富庶地區之內,其地理環境又前據大江,南連重嶺,憑高據深,形勢獨勝。自諸葛亮說“金陵,鍾山龍蟠,石頭虎踞,帝王之宅”以後,歷代帝王更是認為南京是最合適做首都的地方之一,但宋高宗卻躲到更偏安的杭州,這種定都策略顯然已經完全放棄了收復北方領土的考慮。

開發台灣

南宋因為商業發達和富庶,因此並沒有註意到台灣的戰略地位,當時的台灣仍舊欠缺開發,缺少耕地,無論在資源上或是在環境上都並不足以提供宋朝皇室以及其駐軍作為根據地,這與數百年後鄭成功的情形有很大的不同,之後由於閩南移民屯墾、海盜屯墾以及荷蘭殖民時期的開發等活動,後來的台灣已經具有相對成熟的移民社會和屯田基礎,可以做為南明的根據地。

歷史上南宋之所以往廣東方面撤退而不是選擇台灣,就是因為台灣當時尚未開發,沒有足夠的糧食,而廣東也無險可防,從戰略上看,廣東不可能成為北伐的根據地。

因此,南宋應該在建國之初就加強對於台灣的開發,定期向台灣移民,經過南宋一百多年的移民後,南宋末年台灣應該已經開發的差不多,具備了做為南宋最後根據地的條件。

發展海軍,發展科技

南宋的海軍實際上一直都是很強大的,在南宋後期,應該逐步將海軍遷移到台灣,並建立一些海軍港口,建立起初步的防禦工事。

在海軍的武器發展上,努力發展軍事科技,如有可能,儘早開發出裝有火砲的風帆戰船。

在中國歷史上,火銃問世後發展很快,在元末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幫助朱元璋成功地擊敗了不可一世的蒙古帝國。游牧民族雖然騎兵很厲害,但那是在冷兵器時代,面對火槍火砲,再強悍的游牧民族也只能甘拜下風。

在航海、海軍科技以及軍事科技的投入和發展,對於抵禦蒙古的入侵具有重要意義。

退守台灣

從歷史上看,中國北方蠻夷雖然善於陸戰(主要依靠騎兵),但都不善海戰,包括後來的滿清也是一樣,以日清甲午戰爭為例,日本以較為弱小的海軍完胜裝備精良的大清北洋艦隊就是最好的例證。

和長安一樣,台灣的地形也十分險要,台灣海峽本身就是一個難以逾越的天險,即使在現代,面對強勢海軍進行強行渡海作戰依然是非常冒險的行為。

台灣

台灣地形圖

因此,南宋雖然陸戰無法與蒙古軍隊抗衡,但可以從海上撤退到台灣,利用台灣海峽的天險以及海軍的優勢來抵抗蒙古,這方面從後來的一些戰爭可以驗證這個策略。

明末時期,南明就在台灣建立了反清的根據地,雖然因為大漢奸施琅以及鄭明自身的問題使得其最終投降,但已經有了一個不錯的思路。

民國末年,蔣介石採取了同樣的思路,從海上退守台灣,當年解放軍曾經嘗試從海上登錄佔領金門島,結果在金門戰役中全軍覆沒,這也是內戰中解放軍唯一次全軍覆沒戰鬥。金門戰役尚且如此,大規模渡海作戰就更具有極大的風險,一旦失敗,就有可能是全軍覆沒。

南宋的造船術非常先進,海戰絕對強於蒙古,可以預見,南宋海軍會在台灣海峽就將蒙古的艦隊擊潰,即使蒙古人登陸,因為沒有後勤補給,軍隊人數也處於劣勢,打起仗來軍隊只會越打越少,最終的戰鬥結果應該和金門戰役類似,登陸部隊最終全軍覆沒。

蒙古的海軍

蒙古是個內陸國家,不善海戰,對於海軍作戰更是一竅不通。歷史上蒙古皇帝忽必烈曾經在1274年和1281年兩次派軍東征侵略日本,蒙古的兩次侵略均以失敗告終,失敗原因是由於兩次侵略過程中元軍的船隻都遭遇風暴,損失四分之三以上的兵力和補給。有一種說法認為元軍艦隊之所以被颱風摧毀,是因為他們使用的是在運河航行的平底船,採用了當時較為流行的水密隔艙設置,而不是在海洋上航行的海船。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由於蒙古在中國及高麗的殘酷壓迫,導致朝鮮半島、華南沿海兩地,對於戰事的準備與造軍艦很反感,造船的漢人和朝鮮人工匠故意使用錯誤的船型,而蒙古人對航海又一無所知,最終導致失利。

反攻大陸,恢復中原

蒙古帝國在中國殘暴的統治只持續了不到一百年,就被漢人朱元璋所推翻,可見蒙古軍隊也並非不可戰勝的。

試想如果當年南宋退守台灣,並繼續發展自身經濟實力,提高科技發展,依靠台灣海峽的天險可以成功抵抗蒙古從海面上的入侵,即使蒙古軍隊登錄台灣,也會因為缺少後援而最終全軍覆沒,那麼幾十年後,相信南宋的科技發展已經達到了不錯的高度,應該擁有先進的火砲戰船以及火槍,這時候從海上反攻大陸完全有可能,想想當年鴉片戰爭中英國僅僅四千火槍兵就把滿清打的滿地找牙,如果南宋能夠倖存下來,並大力發展科技和經濟,那麼依靠火砲戰船的機動性以及火槍兵強大的火力,一定可以在朱元璋之前成功地反攻大陸,並將蒙古人趕出中國,恢復中原,從而改寫歷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