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波拉(Ebola)是一個用來稱呼一群屬於纖維病毒科伊波拉病毒屬下數種病毒的通用術語,可導致伊波拉病毒出血熱,[1]罹患此病可致人於死,包含數種不同程度的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瀉、膚色改變、全身痠痛、體內出血、體外出血、發燒等,感染者症狀與同為纖維病毒科的馬爾堡病毒極為相似。[2]具有50%至90%的致死率,[2]致死原因主要為中風、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發性器官衰竭。[3]
此病毒以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伊波拉河命名(該國舊稱薩伊),此地接近首次爆發的部落,[4]剛果仍是最近四次爆發的所在地,包括2005年5月的一次大流行。
伊波拉是人畜共通病毒,儘管世界衛生組織苦心研究,至今沒有辨認出任何有能力在爆發時存活的動物宿主,目前認為果蝠是病毒可能的原宿主[5]。因為伊波拉的致命力,加上目前尚未有任何疫苗被證實有效,伊波拉被列為生物安全第四級病毒,也同時被視為是生物恐怖主義的工具之一。
世界衛生組織(WHO)已經證實,在非洲剛果東北部的伊波拉(Ebola)病毒疫情已經失控,正在迅速的擴散蔓延,過去1週內至少有31人因感染而病發死亡。
WHO位於首都金夏沙辦公室發言人卡班比(Eugene Kabambi)表示,伊波拉病毒的疫情已經完全失控,且情況將會愈來愈嚴重。感染病患幾乎全是居住在歐瑞塔爾省的貧苦居民。在剛果第1次爆發這種疾病是發生在伊波拉河附近,所以取名為伊波拉病毒,感染的人類會出現病毒性出血熱症狀,由於是人畜共通病毒,當時的死亡率高達88%。1976年第1次爆發之後,30多年來在剛果與烏干達邊境部落地區至少爆發15次疫情,造成上千人死亡,目前仍然沒有任何疫苗證實有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