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車諾比核電廠的慘痛代價
夏天又到了,今年由於聖嬰現象氣候轉變的特別熱,家家戶戶不得不吹著冷氣,可是又都說不要核電廠。讓我們看看這部「The Battle of Chernobyl 搶救車諾比」影片的慘痛代價,雖然片長1小時32分59秒,保證你寢食難安。但可以從中學習了解,什麽是無形殺手的威力?什麽是沒有國界的污染?什麽是生命財物的脆弱!
在1986年4月26日的凌晨1點23分,蘇聯烏克蘭普里皮亞季鄰近的車諾比核電廠,第四號反應爐發生了爆炸。後續的爆炸引發了大火並散發出大量高輻射物質到大氣層中,涵蓋了大面積區域。這次災難所釋放出的輻射線劑量是廣島原子彈的400倍以上。超過33萬6,000名的居民被迫撤離。因事件所造成的死亡人數難以精確計算,前蘇聯時期的刻意隱瞞,這個災難總共損失大概兩千億美元,通貨膨脹也列入計算。這使得車諾比災難在近代歷史中成為最「昂貴」的災難事件之一。
綠色和平組織所估計的總傷亡人數是9萬3,000人,但引用在一份最新出爐的報告中的數據指出發生在白俄羅斯、俄羅斯及烏克蘭單獨事件在1990年到2004年間可能已經造成20萬起額外的死亡。
臺灣目前有6部核能機組運轉中,2部機組興建中,核能電廠的裝置容量為5.1百萬瓦瓩,核能發電比例為20%的電力。臺灣政府於2000年以「非核家園」為主軸推行能源政策,當時並以「環境基本法」第23條條文:「政府應訂定計畫,逐步達成非核家園目標;並應加強核能安全管制、輻射防護、放射性物料管理及環境輻射偵測,確保民眾生活避免輻射危害」,明確限制核能的發展,造成電力基載能源將過渡依賴污染排放高的煤,以及昂貴而安全存量期堪虞的天然氣。臺灣能源局公布的2007年進口能源依存度已達99.38 %,其中石油依存度達49.68 %且近乎全部仰賴進口。
在2008年的發電量結構當中,火力發電佔發電量70%,自主發電能源(含核能及再生能源)僅約佔22.6 %,其中核能佔20.8% 。
臺灣的人口約佔世界人口0.3 %,但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06年約為265百萬噸,卻佔有全球排放約1 %;故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高居世界前幾名,其中能源部門佔二氧化碳排放約62 %;臺灣的每單位發電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值為630公克,相較於鄰近日本的約為430公克,南韓約為420公克,高出其約50 %。
因此,臺灣政府於2008年6月訂定「永續能源政策綱領」,其中提到「促進能源多元化,提高低碳能源比重,並將核能作為無碳能源的選項;發電系統中低碳能源佔比由40 %增加至2025年的55 %以上」,並擬定二氧化碳減量目標為「於016至2020年回到2008年排放量,並於2025年回到2000年排放量」。另於同年8月通過「能源安全策略報告」,規劃逐年將自產再生能源及準自產核能佔總供給的比例,由2007年的9 %大幅提高至2025年的18 %。
2012年3月13日 星期二
搶救車諾比核電廠的慘痛代價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