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疇,中國及兩岸問題專家?《亞洲週刊》等報刊專欄作者。畢業於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研究所。曾出版《台灣是誰的?》?《中國是誰的?》?《大拋錨》?《台灣會不會死?》等書。 台灣才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其中三分之二是不適合人居的山地;二千三百萬人口中,至少有二百萬人旅居境外,其中大約一半在中國大陸。另一方面,台灣的外來人口已經將近一百萬,其中約一半為外籍新娘,多來自東南亞及大陸。劃分台灣島南北的濁水溪,其以南的小學,每六個入學的新生中就有一個為外籍媽媽所生。就這個地方,中國大陸稱之為「祖國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島上百分之八十五的成年人卻完全感受不到那個神聖性何在,寧可稱呼自己為台灣人。台灣早已實施無可逆轉的一人一票制度,在政黨競爭之下,往往百分之十的選票就可決定選舉的勝負,然而就在短短的十來年之後,台灣將出現近一百萬名首投選民,媽媽是越南、泰國、菲律賓或中國大陸新移民,他們會是台灣有史以來「祖國認同」最為混淆的一群人。他們的媽媽屆時早已取得台灣的身份證,和孩子一樣也具有投票權,其中來自大陸的媽媽們,將成為大陸人民中首先嚐到投票滋味的一群人。這批外籍血統的投票大軍,數量將超過總票源的百分之十,足以決定選情。甚至台灣在四十年後,出現母語為越南語的總統,都不是一件完全不可想像的事;四十年前,奧巴馬不也只在想像中存在嗎?台灣海峽號稱天險,但其實平均深度只有四十米,吃水深的航空母艦一不小心就要擱淺。不只一次大陸的網友戲稱,再來一次氣候大變遷,海峽退水,滄海變桑田,台灣就自然回歸成為大陸的一部分了。這也不完全是笑話,歷史學家老早就告訴我們,真正決定人類大歷史的往往不是什麼偉大人物或偉大事件,而是靜悄悄的氣候變遷或人口結構變遷。今天熱衷於兩岸分合問題的人,現下讓他們感動莫名或氣憤莫名的理由,在四十年後的氣候、地理、人口條件之下是否還存在,尚是未定之天。今天認為台灣及大陸之間「一定得怎樣」的人,從大歷史的角度看,其實都屬於決定論者,並不利於中華文明的發展。自古以來,中華世界觀就在「演化論」及「決定論」之間搖擺;執政者有信心之時就趨向演化論,講究天下王道,氣餒心虛時就退縮為決定論,高談唯一正統。中華歷史上,演化論往往與盛世同現,而決定論往往為弱世之前兆,足以為當世之戒。台灣這個地方,歷史已經把它塑造為一個和大陸風貌不同之處,而現在活著的大陸人及台灣人,百分之八十並未參與那段歷史;再過二十年,恐怕兩岸百分之一百的活人都未親身經歷那段歷史。從演化的角度來看,決定論的科學性並不強。然而人類是種奇怪的動物,他們可以把曾祖父輩的記憶想像成為自己的記憶,兩個村子百年之後還可以有「世仇」,因此雖然決定論並不科學,卻可以成為情緒傳承的紐帶。「一定得怎樣」,意思就是「不那樣的就一定是錯的」,也就是自我對可能性的框限。近年來在孩童間流行的「腦筋急轉彎」遊戲,就是對這種定式思維的挑戰。蘋果吃到一半,看到幾條蠕動的蟲最噁心?一條?兩條?答案是「半條」。上半身台灣下半身大陸對於中華文明的未來這個大議題,大人們似乎也應該拿出一點童心,跳脫定式思維來看問題。一個未來中國應該長什麼樣?台灣樣還是大陸樣?這個問題若拿來問孩子,他們可能不會落入二分法的圈套,而跳出「上半身台灣樣,下半身大陸樣」這樣的意外答案。半杯水,從杯子上頭往下看是半空,但從杯底往上看是半滿。兩岸現狀,從北京的角度看是缺憾,但從台北的角度看是中華文明長了一個新器官;從北京看,台灣是個癌細胞,但從台北看,台灣是個幹細胞。台灣這個地方,充滿了可能性。它若往文明的方向發展,足以成為大陸轉型的參照;它若往反文明的方向發展,也足以成為大陸轉型的借鑑。無論正反,得利的都是中華文明。當然,認識到這點需要大歷史的氣魄及心胸,還有一點腦筋急轉彎的技能。台灣這個地方是個什麼樣的地方?您認為呢?■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